地理位置
發展歷史
自然人文
春夏秋冬事
礦業文化
藍染技藝
協會介紹

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自然人文-礦業文化

台灣煤礦早在荷蘭時代已開採,最初由基隆地區開始。而平溪鄉的開採則始於日據時代 (明治四十年/民國前五年),平溪庄第一代庄長潘炳燭,發現煤礦露頭,取得採煤權,並於大正七年/民國七年,遊說了日資藤田組與台陽礦業公司創辦人-顏雲年合資經營開採,並成立「台北炭礦株式會社」(後改為「台陽礦業株式會社」),平溪鄉因而進入了煤礦開採時代。大正十年/民國十年,因礦產運輸需要,顏雲年投下鉅資完成平溪線鐵路,煤礦從此大量開採並利用鐵路運送,一時間礦場至車站間台車道林立,吊橋、立橋橫跨溪谷,全為礦採需要下之產物與特色,而平溪線鐵路也打開了平溪鄉對外的交通。

平溪鄉因礦業的投入,人口因而蓬勃的發展,改變了原有的聚落分佈與生活機能結構,形成現今平溪村、石底村、菁桐坑及十分聚落。鼎盛時期鄉內約有18處礦坑,礦工人數計四千多人,全鄉百分之八十人口多依賴媒礦產業維生。民國五十八年開始隨著國際媒採量增加與品質差異,在不敵國外進口媒價下,居民逐漸失去了賴以為生的採礦工作,紛紛轉入城市工業區,平溪鄉始恢復農村寂靜。

聯絡我留言板交通報馬仔網網相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