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溪自清末時期起種植薯榔、大青或經營藍靛業銷往大陸,藍靛業的盛況主要在1870年代以後,台灣當時大量興起的染布業需要藍靛之際,讓平溪成為北台灣重要的藍靛染料供應地區。
在平溪除了薯榔、大青可以當作染材之外,還有山櫻花、相思樹、五節芒,是野外相當容易取得的染材。近年來在社區總體營造下,平溪鄉傳承先民的技藝且應用在各式的創意產品上,藍染因而再度蓬勃發展。
藍染的過程如下: | |
採青 : | 採集大菁 |
浸泡 : | 浸泡大菁 |
打藍 : | 撈除腐葉加入石灰→快速攪拌至泡沬呈細小狀→靜置藍液→待藍液沉澱後→將上層的咖啡色廢液排出,或用胚布袋過濾→取得藍靛。 |
建藍 : | 藍靛加入水、鹼液、營養液使還原至可染色狀態的黃綠色染液。 |
布料 : | 以棉、麻、絲、毛為原料織成的布。 |
染布 : | 設計處理過的布放在藍液桶中浸泡、輕壓、提盪後取出氧化,並反覆數次。 |
清洗 : | 將經染色過的布,以中性清潔劑清洗、晾乾。 |